查看原文
其他

通大芳华丨“回忆杀”!那些老物件里的通大故事

宣传部 南通大学 2022-06-23


定格时光,见证的是历史
这是一张1918年8月5日的美国报纸《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THE NEW BEDFORDSUNDAY STANDARD)》,报纸在第15版和18版用两个半版的篇幅,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进行了长篇报道,是目前所知的国外媒体关于南通的首次专题报道。

1912年,张謇创办了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并亲任校长,这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纺织高等院校。毕业于美国新贝德福纺织学校(The New Bedford Textile School)的中国留学生弗兰克·周(Frank.L.H.Chow)应聘担任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主任,《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纺织专栏的编辑通过周的关系详尽介绍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这是1919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甲种农业学校留日同学的合照。时任校长张謇先生非常重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他委派了一批教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赴日访问学习。访学师生们身着西装,仪容端正,仿佛将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浓缩进了这张老照片中。

这是南通学院1952级毕业生华北大队的旗帜。旗帜中“华北大队”的参与人员和具体事件已无从考证。透过这面旗帜,我们仿佛望见了通大人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华北支援建设,扎根祖国大地,挥洒汗水,拼搏奋进的画面。




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2008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奥运会在中国首次举办,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2008年5月25日,更是全体通大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奥运圣火在南通大学传递,“莫文隋”原型、南通大学退休干部汤淳渊老师,南通大学医学院顾锦华老师和体育科学学院周天华老师相继接过火炬。从心底涌出的自豪与荣耀,让在场的所有通大人齐声高喊“中国加油!北京加油!通大加油!同年6月,汤淳渊将“祥云”火炬、传递火炬时的服装和火炬手胸牌等奥运纪念物品全部捐赠给了学校。



岁月流转,刻录的是青春



校徽,是属于一个时代、一所学校的记忆。小小的徽章,纵使岁月在它们的身上刻下了斑驳印记,甚至生了些铁锈,却依旧承载着通大的文化精神和历代通大人对学校的深厚情谊。看着它们,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接过校徽,佩于胸前时的骄傲与荣光。




1947年6月,在沪的学生成立了纺织进修社(简称纺修),一批读书认真、功课较好、作风正派的同学,通过组织出版《纺修》月刊,开展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密切党群关系,提高政治思想觉悟。1948年6月,受“纺修”的影响和党员的推动帮助,在通学生成立“纺联”团契。面对白色恐怖,学校师生始终坚定新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纺联”的同学们谨慎地保持着联系,开展班级群众工作,“多数成员还参加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通院团契”。



这是退休教师石济东在上世纪90年代的工作证。1999年,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与南通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师范学院,石济东是这段时期学院合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工作证的破损之处被石老师用胶带细心裹缠,在他的心中,这些小本本不只是工作身份的证明,更见证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是学校给予他从教半生的光荣徽章。




如果你已从通大毕业,陪伴了四年的学生证还珍藏着吗?这是1945年私立南通学院王承基的学生证。岁月流转,照片上帅气的青春小伙如今已迈入耄耋之年,那张曾被放置在书包最内侧的学生证,斑驳的纸张、褪色的字迹、盖满的印章和早已消散的印油味儿......一切都是青春最美好的印记。




第一张照片是1944年,南通学院郁晓民校友的学业成绩表。成绩单上,依稀可辨每一学年的考试科目和对应的学分。一个个数字,是对寒来暑往、勤奋求学最真实的记录。


第二张照片是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颁发给中医预科生杨善根校友的奖励证书。由于在校时“学业优良,勤勉若是,实堪嘉奖”,1918年,他收到了时任校长张詧亲笔签发的荣誉证书。






总听父辈们说起当年的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了大学,一生的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你见过恢复高考第二年的准考证和成绩单吗?南通医学院78级校友、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仲崇俊为我们提供了他当年的准考证和成绩单。


凭着优异的成绩,仲崇俊与通大的缘分拉开了帷幕。在校学习的日子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无私帮助、浓厚的学习风气成为了他记忆中的宝贵财富,正是在这种勇于奉献的执业精神的指引下,面对肆虐的疫情,仲崇俊胸怀医者仁心,带队驰援湖北,为托起生命勇敢逆行。



记忆珍藏,传承的是精神




1930年11月,私立南通大学改称为私立南通学院。那时,学生上课以铜钟为铃;手电筒、旧眼镜、玻璃器皿、粉笔罐,还有留洋回国的教授用过的古龙香水瓶......面对这些隐藏在教学、生活中的“好物”,仿佛铜钟下的朗朗书声盈盈于耳,莘莘学子与老师们朴实、严谨的“教”“学”情景历历在目,还有通大人对生活始终饱含的爱与热忱经久不变。



照片上老旧的收录机,大家是否有些眼熟?这是1979年9月的一天,外语专业的同学们正在利用学校配备的收录机认真地进行听力练习。上世纪70年代,一台收录机的售价在1000元左右,价格着实不菲。不只是收录机,还有影像机、织布机、各类实验器材......无论在哪个时期,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青年师生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学校都配备了最好的设备,提供最优质的资源。




每一个求学的日子,都是一段珍贵的逐梦记忆。这是一份来自私立南通学院时期曹成生校友的作业。纸张虽已泛黄褪色,边角也有些卷皱破碎,但仍能看出字迹整洁、条理清晰,每一页还仔细贴上了对应的布料小样,可见完成时的踏实用心。纵使时光流转,校园中的青春面孔不断地变化,但通大人朝斯夕斯、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治学态度始终未变、代代相传。





光阴荏苒,居诸不息

通大即将迎来第108个生日回首过去一个个老物件浓缩着无数的青春和回忆承载着共同的风雨和荣光展望未来

通大怀着梦想与力量

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

续写荣耀与辉煌




往期回顾




情系通大丨征集!爱TA的方式有千万种,你是哪一种?通大芳华丨唤醒尘封的记忆,南通大学公开征集校史资料和实物档案通大吉祥物征集丨下一个金牌设计师就是你!南通大学召开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全球招募丨大牛,请留步!

点击“在看”
把你喜欢的分享给大家

文字丨张露莹 夏伊婷 赵明妍

图片丨校史馆 官微图库 陈石森

部分图片由校友提供

美编丨赵明妍 陈石森

责编丨赵明妍 夏伊婷 陈石森

校对丨王忆宁

审核丨张露莹

投稿信箱:wbwx@nt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